萬里路的崖,萬卷書的橋
人非萬能,做事時總會遇到摸不著頭緒、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況,就像突然碰到一道崖,光靠莽勇胡亂踏出步伐也無法越過眼前的絕壁,進退維谷。
此時用來搭建過路橋梁的最佳材料,我認為就是書。
當然,針對遇到問題的大小,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。如果只是小疑問,例如:「怎麼安裝淨水器?」我當然率先上google搜尋,相信不到幾分鐘,我的問題便能迎面而解。
但若是一門複雜的學問、一道深不見底的「巨崖」,例如:「怎麼寫好文章?」這時我通常會買書來研讀,堆砌出橫跨這座崖的橋。
網路vs書籍
為何當我遭遇巨崖時,第一首選不是隨手打幾個關鍵字便能免費取得大把資料的網路,而是內容冗長、需要付費閱覽的書籍呢?
主要是受網路資料的缺點及書籍的優點所驅使。
網路的缺點
以往不管問題大小,我一律都是上網搜尋,但逐漸意識到網路資料的缺點後,在大項目的學習上我便較少只憑網路資源了。
網路資料有那些缺點?以下舉出對我影響最大的兩個部分:
- 網路資料零散
- 網路資料的正確性不一
網路資料零散
網路搜尋的特色是包羅萬象,出自不同人、不同地區、不同語言的資訊都能一併網羅,這是優勢,但同時也是缺點,因為資料來源的選擇太多,很常是這個網站提到一點、另一個網站又提到一些,還可能有互相重複的部分,這讓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變得很耗費力氣。
尤其是規模廣泛的主題,例如前文提及的「怎麼寫好文章?」,不同人各有不同見解,而這些五花八門的見解散落於網際網路這張大網之中,打撈上來光是整理就得花費不少心神。
網路資料的正確性不一
不同於出版書籍,發表網路文章的門檻很低,不管是專業人士或業餘路人都可以暢所欲言,這造就了網路的自由與多樣性,但也弱化了網路資料的可信度——因為沒有機制監督這些發言。
於是只好對每一筆資料都心存懷疑,想方設法驗證,卻也因為自己對這個領域尚未熟悉,而無從驗證。
要相信這些情報姑且一試地跳往深淵,還是秉持懷疑的精神抱著這些碩果踱步不前,往往令我懊惱不已。
書籍的優點
以前,因為書籍資料閱讀起來非常花時間,我通常不會將書本當作我蒐集資訊的主要手段。但當意識到書本的優點後,便開始積極買書學習了。
書籍資料有那些優點?以下列出我認為最有魅力的3大點:
- 資訊正確度高。
- 資訊有系統。
- 訓練人提取重點並統整的能力。
資訊正確度高
一本書出版需經過撰寫、編輯、校對、排版、印刷...等層層關卡,不是隨便寫寫就能出書。出版社把關的人力減低了內容的錯誤,因為劣質內容不僅降低作者聲譽,也會衝擊出版社信譽,因此書籍的正確性自然值得信賴。
資訊有系統
撇除特殊例子,一本書通常由一位作者撰寫,因此觀點大約一致,不會互相衝突。並且,書本是作者費盡心血、苦思冥想後誕生出來的結晶,如果沒有意外,自然會是已梳理過的內容,有系統且符合邏輯。
訓練人提取重點並統整的能力
一本書讀完後,不可能一字一句過目不忘,為了活用讀完書本後得到的知識,提取重點並統整成筆記是絕對必要的動作。
若不寫讀後筆記,那讀完書只會留下「讀完這本書」的事實,並無法造就「從書本中吸收了什麼」的結果——如同我從前讀過且早已遺忘的各種書籍。
為了避免悲劇重複發生,勢必得熟悉「記筆記」這個必要手段,而習得這個手段的過程總逃不過「提取重點」的訓練。
對於我這種喜愛訓練、克服先前不能的人種,這可謂是十分吸引人的優點了。
如何有效吸收書籍資訊
如同前段所述,為了不僅只留下「讀完書本」的事實,我們需要一些手段來有效吸收書籍內容。
我常用的方法如下:
- 邊看邊劃重點。
- 邊看邊實作。
- 看完後重複閱讀。
邊看邊劃重點
這其實就是「提取重點」的訓練本身。若是看完整本書才來寫讀後筆記,想用模糊的記憶涵蓋所有重點幾乎很難達成。
因此,比較實際的做法便是在閱讀過程中就開始劃重點,不只能方便日後統整筆記,也能養成在閱讀中思考的習慣——判斷這些語句是否有提取價值、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,而非全盤被動接受作者的話語——,可謂一石二鳥。
邊看邊實作
沒有什麼知識比自身經驗更鮮明。好比開車,與其聽教練講一堆踩油門、換檔的時機,不如自己下去開一趟來的有收穫。因此,閱讀過程中一邊實際作業是非常助於吸收資訊的。
我最近閱讀《大人的11堂寫作課》時,便是採用邊看邊實作的方式來驗證書中方法,並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。
例如其中一章講到「寫完的作品一定要公開」,因為不公開就沒有他人的目光壓力,將放飛自我、能寫多爛就寫多爛。
以下是公開前我寫的文章:
じん、しづ、わんにゃんぷー三人開了直播雜談,有聊到關於創作者的種種事蹟,他們的生活型態不禁令我羨慕....合作賀圖直到當天凌晨都還在修,直接通霄通話,讓我想起之前大學時也很常畫圖畫到忘我,一不注意就天亮了。
這是公開後我寫的文章:
昨晚半夜2點,我突然醒來。
夜深人靜的晚幕籠罩大地,空氣中只剩空調的氣息與我的咀嚼聲孤獨為伴,其實我並不討厭這樣的深夜。
這抹寂靜彷若救贖一般,將所有我懼怕的事物隔絕在白日,留下無人的聲響輕柔拂過耳膜,這是只屬於我的時間。
如果一直都是夜晚就好了,我可以始終循環著那個樂團的歌。
差異之大連我自己都感到震驚。因此非常推薦邊寫邊實作這個方法,這也是驗證作者所言真偽的最快途徑。
看完後重複閱讀
這邊並不是指要重複閱讀「整本書」,那太累人了,而是多加閱讀自己寫的讀後筆記——從一本書提取的精華。最佳情況是每當遇到跟某本書相關的問題時,就回頭重複閱讀自己寫的筆記,進而解決問題。
如此不僅能加深對內容的印象,更可以透過實作經驗讓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技能。畢竟很少人能夠過目不忘,重複、多次的接收資訊才能使之定著。
題外話,關於要怎麼在想閱讀特定筆記時立刻抽出那份紀錄,我推薦Obsidian、Notion等筆記軟體,電子化的筆記比起紙本更容易擷取,也不會有遺失、保存等問題產生。拿出手機打幾個關鍵字,不出幾秒便能找到特定筆記,可謂是這個資訊爆炸年代的學習利器,十分推薦。
結語
書,是一個人思維的結晶,是任何人都能入手的原石,堆砌起來可以造橋,大把灑落亦可填海。挾著出自各方的萬卷書,想必行走萬里路也不是痴人說夢。
看書好比相識某人,等到閱讀完這本書的最後章節時,那人之於我將不再全然陌生,而是同路共行的旅伴,長路漫漫再也不是孤獨一人的挑戰。
千山萬水,都將任由我們一同前往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