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知殺死一個人
當聽到耳生的字詞時,會不會想知道其含意?當遇到不曉得如何是好的問題時,會不會想知道解決方法?
在「好奇」驅使下,人們也許都傾向尋找答案。
不過藏在這背後的驅動力,與其說是好奇,我認為更應該是恐懼——對於「無知」的惶恐。
無知會導致什麼樣令人生畏的情況?
例如耳生的字詞,倘若聽到的當下沒有詳細調查的話,某天若對方突然拋過來這麼個話題:「非洲豬瘟真可怕呢。」不知道非洲豬瘟現在在台灣有爆發危機的你,也許會以為對方是指「非洲豬瘟」這個病種很可怕,但你又不清楚究竟是可怕在哪,只是模糊覺得所有疾病都有令人畏懼的部分,於是只能回答出「是阿,真可怕呢。」這種不上不下的回應。
沒辦法擴展話題的你就只能在沉默的尷尬中結束對話...沒有比這更可怕的情況了。
再比如,學習時遇到不會的課題,如果不去尋找解答,一直空白著答案,那麼小則作業被扣分,大則考試時無法回答而被當掉,可謂百害而無一利。
工作時也是,若上司突然交辦給你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務,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或多或少想必是先感到慌張,因為這前方是一片白紙,沒有任何路標,不知往哪走的「無知」常常會吞噬人的冷靜,因恐懼而無法動彈。
那要如何脫逃出無知的死胡同呢?
最直接也是最快的方法,就是問人。
一個人說出來的答案往往是經過他咀嚼、理解,加上經驗並轉化成白話的形式,所以特別易懂,很適合當作知曉某個未知主題的第一個情報。
唯一要克服的心態只剩「羞恥心」,我們很常覺得問問題的自己丟人現眼,甚至假設對方現在心裡一定想著「怎麼連這種事都不知道」,就這樣不斷地給自己設下門檻,最後以沉默告終。
但其實說不定對方根本覺得這個小問題沒什麼,甚至覺得能給人解惑十分暢快呢。
說到底,他人心裡在想什麼是永遠無法知道的謎題,想這麼多也不過是庸人自擾,儘管不恥下問才是最快的捷徑。
若真沒辦法克服心理上因素去問人,那麼使用網路、書籍蒐集情報也是一個便利的好方法,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只要有心搜索,隨手就可得到想要的解答。
所以儘管填滿那片空白的無知吧,為了不要讓這塊空白成為未來的絆腳石,往裏頭倒入情報與知識吧,隨之湧上的安心感肯定可以讓你枕著入眠。
活在世上的每天,可能睜眼就是排山倒海的問題襲來,「無知」只怕會無時無刻地從腳邊竄上,用它最擅長的恐懼綁住你的手腳,讓你一時之間動彈不得。只要我們仍有意識,想必是無法徹底逃離被無知纏上的情況。
但只要在這份恐懼掐住我們咽喉前,用各種手段尋得解答的話,無知的束縛也未必是完全無法鬆綁。
所以保持好奇心吧,在還有機會行動以前,千萬不要讓無知就這麼殺死了你。
留言
張貼留言